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王澤基、潘凱媛:排外聲響 有害無益

iMoney 9-10-2012
http://hk.finance.yahoo.com/news/%E6%8E%92%E5%A4%96%E8%81%B2%E9%9F%BF-%E6%9C%89%E5%AE%B3%E7%84%A1%E7%9B%8A.html

歷史上當社會矛盾嚴重的時候,政府往往為了逃避責任而把問題的源頭推到外地人身上。民族、國家、地域主義都是內部問題嚴重時興盛的。希特拉政權在大蕭條年 代和德國20 世紀的惡性通脹後興起,他把問題都歸咎到猶太人身上,認為創造純血的雅利安民族國家才能讓德國興起。中國的義和團是另一個例子。

經濟上來說,閉關自守只會愈來愈弱,開放才能成功。正面的例子有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1978年的改革開放、亞洲四小龍。貿易保護主義國家認為外國企業損 害本國利益,是防礙發展的主要問題,所以設立很多措施來限制外國人,結果卻只落得經濟停滯不前。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南美洲的貿易保護主義,或同時期的印度 禁止外國公司投資法令。不單沒有令國家的企業富強,還造成了一大批完全沒有競爭力、靠特權和國家資助才能生存的國企。

有競爭才有進步

開放的經濟體發展快,封閉的地方落後,原因很簡單,有競爭才有進步。強迫自己走出去,見見這世界,才有不斷改善自己的動力。這道理適用於企業,也適用於個 人。更重要的原因是不會把精力放在向政府尋租身上。保護主義濃烈的地方,很多人都會不思進取,整天向政府要求各種保護政策,而不是花時間精力去改善現狀。 伸手問政府要優惠比力爭上游容易,但是沒有生產,只是耗費資源在尋租上,只會讓大家都窮,然後社會倒退。所以保護主義盛行的地方,經濟發展永遠落後。

認為「四夷可使如一家」的唐朝開放程度是歷朝之冠,也是中國最鼎盛的年代。長安當時可能有超過十萬外國人住,王維就寫過這一宏闊氣象:「九天闔閭開宮殿, 萬國衣冠拜冕旒。」閉關自守的清朝是我們衰弱的時期。自由港如新加坡、香港只是花了30年的時間就從窮鄉僻壤發展到世界第一流的城市。這是我們必須記住的 歷史。排外不單不能解決問題,更把解決問題的精力轉移到不相關甚至有害的事情上。轉移視線只會讓問題持續惡化。

排外就如做生意趕客,而有生意不做、有錢不賺是很奇怪的事情。如果客人很多,我們會租大一點的店來招呼客人和請多一些員工。埋怨客人太多,說這破壞商店是 很奇怪的事情。如果客人真的很多,沒有辦法應付,短期可以像酒樓那樣輪候或提供送外賣等能夠提高生產量的措施,而不是謾罵客人。中期的做法則是擴大規模,把生意做大。

水貨客沒犯港法

最近香港排外的聲音非常響亮。十一黃金周,備受關注的水貨客問題也被描述為讓北區「淪陷」的原因。筆者認為港府六招嚴打水貨客是對的,但對的理由不是因為 保護香港市民購買物品的利益。水貨的定義很不清楚,如果指的是走私逃稅,那是犯法的行為,必須阻止。雖然防止走私和徵收關稅是內地海關的事情,理論上來講 香港警方毋須越俎代庖。但是打擊犯罪集團,香港幫助內地執法有應盡的義務。加強粵港合作,防止雙方跨境罪案是好事,也是唯一打擊走私集團的理由。警方對阻 街、滋擾和影響公眾安全的活動加強執法也應該支持的。違法的東西當然不對。食物環境生署增加人手清理水貨物品,巡視環境和保持市容整潔,也是很好的措 施。

但是如果那是合法的行為,譬如來港露營,看不出任何阻止的理由。滋擾正常的旅客有損香港聲譽,也是不文明的事情。按照筆者所理解的中國海關的規定,如果所 購買物品少於5,000元人民幣並不用打稅,所以買十罐奶粉過關沒有犯法。但是如果這是在短期內多次往返香港的旅客和邊境地區居民,就只可免稅攜帶旅途必 需物品。不過只要過關的時候完稅,帶多少東西都應該沒有人阻止。食品類如奶粉等的稅率是10%。理論上來說,只要完稅帶多少箱都行。如果香港人因為擔心內 地人民在過關的時候不完稅,而導致到不喜歡賣東西給他們是完全不合理的,那是內地海關的事情。除了在內地海關要求協助的情況下,這是香港政府完全沒有必要 管的事情,也違反了一國兩制的精神。這就像內地公安因為擔心在內地的香港旅客在香港境內犯法而留難一樣,完全的不合情理。

邊界應建購物城

「蝗蟲」把東西都搶走了,導致我們的商場和商店有人滿之患,香港的居民買不到東西,不是應該限制嗎?這是錯誤的做法來應付錯誤的問題。香港每年有大量的旅 客不是今天才發生的事情。但是縱然有那麼多年的規劃,我們的商場面積毫無增長。當北區因為旅客太多而「淪陷」了,我們不是應該反問為甚麼北區多年沒有新建 築?羅湖區繁榮昌盛,但是一河之隔的香港禁區就凋零得很。自由行快十年了,當年用來防止深圳偷渡客的禁區早可以減少面積。今年2月15日前,邊境禁區有 28平方公里,而香港的私人住宅面積只有40平方公里,整個粉嶺、上水新市鎮也只是有7.8平方公里。28平方公里有足夠的空間建無數個大型商場讓自由行 購物,設計奶粉商場專門賣奶粉給內地遊客,建無數個豪宅給內地豪客買,無數的酒店給自由行旅客居住。邊境商場方便旅客,變成旅客專用區,也可以避免很多文 化衝突。北區有很多的新移民,就業機會也不多,如果可以發展北區尤其是原來禁區的旅遊項目,實在看不出對任何人有壞處。

通脹皆因舖位少

內地遊客把商舖的租金搶高了導致通脹嗎?這也是完全錯誤的想法。商業繁榮是好事,租金有壓力也是事實,但是原因是供應不足,而不是「蝗蟲」。回歸15年 了,政府後知後覺,沒有建設,沒有供應新的商場,租金當然上升。做生意有客人總是好事,沒有想好辦法去把生意做大,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給香港居民,是政府規 劃失當,與外人無關。做生意從來都是互惠互利,我們提供服務,客人接受服務,雙方都獲益,誰都不欠誰。我們不應該有傲慢的態度去施捨旅客,也不必卑躬屈膝 地說香港依賴中國。

香港一點不缺地,世界各大公司也非常樂意將商品大量出口香港。沒有公司會有生意不做。我們不要用錯誤的態度和方法去對待自己政府施政錯誤的事情。我們要爭取的是增加供應,而不是甚麼限制措施。排外對以自由起家的香港有害無益。

香港中文大學應用金融學教授、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碩士課程主任,前巴克萊銀行常務董事,逾十年投資銀行工作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