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楊良河、林建:James Simons──大獎章基金成功之道

信報財經新聞 11-10-2012
http://www.hkej.com/template/dailynews/jsp/detail.jsp?dnews_id=3527&cat_id=7&title_id=548729
著名對冲基金經理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曾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Stony Brooke)分校的數學系主任,並把該系發展為研究幾何學的重鎮。1969年,他羅致了在柏克萊的同學James Ax加盟。

Ax 是數論(Number Theory)高手,1967年獲頒數論大獎Cole Prize。西蒙斯本人則於1976年獲得美國數學學會頒發維布倫獎(Oswald Veblen Prize)。就是這兩位James(Simons and Ax)於八十年代初期一同下海合作成立Axcom Trading Advisors,即是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的前身。兩人都擁有數學大獎,後來推出的基金,便以大獎章基金(Medallion Fund)命名。

西蒙斯終下海了

2010 年,西蒙斯被邀請到MIT發表演講,題目為「數學,常識和運氣」。在演講中,他謙虛地說:「如果N個人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在同一時間做同一件事,我會做得 最慢,絕對贏不了比賽。但是,如果你在同一時間要去想一個新的問題或方法,你就有一個機會」。偏離傳統,另開蹊徑,自成一家,正正是西蒙斯的性格。在石溪 任教了近十年的西蒙斯終於決定要下海了。他推出了Limroy 投資基金,專門從事商品及外滙交易。西蒙斯的基金最初也是以directional trade為主,開始時偏重基本面交易,並沒想過要全盤量化。

後來他把國防分析學院內的建模(Model Building)高手Leonard Baum羅致到旗下。Baum是隱性馬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Chain)的專家,他與另一位統計學者建立Baum-Welch Algorithm,用EM(Expectation-Maximization)原理去估計隱性馬可夫模型的參數。兩人最初也是半靠直覺、半靠模型地去 做買賣。到了後期,建模才逐漸多起來。

接下來的幾年裏,把基本面交易(Fundamental Trading)、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和所有其他的投資方式結合在一起,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更有效的模型。八十年代末期,西蒙斯開始放棄Fundamental Trading,他宣稱:「我們的結論是:有系統的交易是最好的。基本面交易令我寢睡不安。」(We decided that systematic trading was best. Fundamental trading gave me ulcers.)大獎章基金自1988年起,便依靠模型來做交易。

很多所謂量化基金都宣稱會用模型去做買賣,但模型得出的結論只為交易員提 供參考,交易員是否執行,有最終的決定權。但大獎章基金卻是完全地依賴模型,基金的成功正好為本欄的主旨「數裏能見真章」給出了證明。當然,模型不會一成 不變。模型要更新,甚至可以頻密至每星期一次。此外,在建模的過程中,數據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西蒙斯極為重視數據,他在2010年MIT的一個演講會中透露,公司早期為了得到利率的歷史數據,派人去聯儲局影印。某些區域性的數據,更要動用人手去抄寫。近年資訊發達,數據搜集比以前容易,但據知情人事透露,有關數據搜集,西蒙斯公司比其他公司方便快捷得多。

西蒙斯並不重視華爾街的炒家(Trader),他的員工大部分都是數學家、物理學家、統計學家、氣象學家及電腦專家,極少僱用擁有商學院金融學博士,更遑論受商界重視的MBA才俊。

有了這群一流的科學家,西蒙斯為他們提供非常好的基礎設施,令員工的工作,例如是數據的尋找及其他支援,都變得異常方便。

良好環境留人才

除了這些硬件,公司保持着一個開放的氣氛,員工有什麼新的想法,都會拿出來和同僚分享,以達至思想上的衝擊。公司研究員每星期都有聚會,交流新的想法,讓每個人都知道其他人在做什麼,而且是愈快讓大家知道就愈好。

由於每個員工都是基金的持有人,公司並不計較誰的貢獻多,誰的貢獻少,這樣員工沒有分隔,沒有小圈子。這一群一流的科學家同心同力為優化投資策略出謀獻策,聯手後所發揮的威力當然是銳不可擋。

九十年代,西蒙斯開始百分之百地依靠電腦模型去做交易,所涉獵的金融工具不僅限於期貨、外滙及利率產品,還包括流動性強的金融產品,公司都有興趣參與買賣。

究竟文藝復興基金用了什麼策略得到如此驕人的成績?

由於西蒙斯一向對基金的投資策略都諱莫如深。他曾說過:「我在國防分析學院的解碼工作是極度機密的,但比這還更機密一點的,就是公司的投資策略。所以,公眾對此所知不多,本文就羅列了一些坊間的猜測以供讀者參考。

(1)傳說早期基金曾用過這樣的策略:當期貨市場高開時,基金便沽空,市場低開時,基金便買入。近年此策略不太靈光。有關Contrarian Trading的策略,本欄將另行介紹。

(2)有傳言說基金會緊密地留意大戶的動向。例如大戶在大手買入某股票之前,很多時候是先買入股票的認沽期權(Put Option)以作保險。當基金觀察到認沽期權有大量買盤時,基金可以「截糊」,搶先買入股票。到大戶真的出手時,基金便趕緊賣出。

(3)基金高度留意納斯特及紐交所股市limit order book的未到價買賣盤,遠離成交價的買賣盤也不放過跟蹤。

(4)基金試圖找出哪些盤是屬於同一個買家或賣家,由此推測大戶的動向。

(5)有聽眾問西蒙斯在建模時,有沒有用基本的經濟指標和數據。西蒙斯的回答是:「經濟學模型是有用的,基本分析也是有用的,它們都是有用的。」相信基金不會放棄任何有關的數據。

(6) 「高頻交易」肯定是大獎章基金的重要利潤來源。基金應曾大量從事統計套戥(Stat Arb)的交易。據估計,基金在納斯特的交易金額,佔整個納斯特股市十個百分點。假如納斯特整年有十萬億美元的成交,基金一年就作出一萬億元的買賣。假如 基金一年在納斯特獲利10億美元,每單買賣的利潤只是0.1%而已。這蠅頭小利,正是「高頻交易」賴以成功之道。

西蒙斯對戰畢非德

我猜文藝復興基金的投資策略是非常多元化的,西蒙斯就曾以種植小麥來比喻投資:「不是每一根小麥都是那麼好,但大部分好已經足夠,我們依賴的是統計結果」。他認為,市場上常用的方法好比精密的耕種方法,要求每一根小麥都是精品,「這和我們所提倡的,可說是兩個極端」。

其實另一個極端的代表人物,是精挑細選專注於幾隻愛股的股神畢非德。

讀者們,你們認為哪位極端人物勝算較高?

楊良河為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學系副教授

林建為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兼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學系榮譽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