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楊良河、林建:James Simons─最賺錢的數學家


楊良河、林建:James Simons─最賺錢的數學家

信報財經新聞 4-10-2012

在眾多對沖基金中,量化成分(quantitative component)最重的,當數享負盛名的文藝復興科技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旗下的基金。基金的管理人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於1982年創立了該公司後,旗下的對沖基金表現非常優越,其旗艦產品──大獎章基金(Medallion fund)成立於1988年,此基金於1993年,主動把現金退回給投資者,停止接受新資金,基金自此全部為公司職員所持有。

由1988年 開始,該基金的年回報率超逾30%。在最近七年,西蒙斯通過管理對沖基金的年收入都排在十大之列,堪稱為「世界上最賺錢的數學家」。《福布 斯》在2012年3月發表的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中,西蒙斯以107億美元排第82位。《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在2006年亦把他稱為「世界上最聰明的億萬富豪」(the world's smartest billionaire) 。

一生與數學打交道

西 蒙斯自稱他的人生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是一個數學家,中期是對沖基金經理,後期是一個慈善家。以筆者看來,他人生中這三個階段,都有一個主線貫徹其間:這 個主線就是「數學」。其實他的一生都與數學在打交道,更難得的是,他以實際行動,通過量化基金的表現,去證明「數裏能見真章」這個命題。所以,雖然有關西 蒙斯的論述已有不少,本欄也要來湊個熱鬧,談談這位鬼才與數學所結下的不解緣!

西蒙斯少時,就很愛思考數學問題,據說他3歲時就曾問過以下一個問題:「當汽車用完半缸油後,還剩下一半,再用一半後,還剩下1/4缸,如此類推,油不會用完,那汽車便不用再加油了」。

從 小時開始,西蒙斯便有要進麻省理工學院(MIT)讀數學的宏願,他在14歲的時候,找到一份臨時性的工作,由於對工作環境並不熟習,被老闆降了他的職務。 離職時他和老闆道別。老闆問他將來有何打算,他說他要入MIT攻讀數學。老闆聞後認為非常滑稽:一個不記得東西放在哪裏的小男孩,又怎可以在頂級大學攻讀 艱深的數學科呢!

到了要報讀大學的時候了,他申請了入讀MIT並且被取錄了,但同時又收到衞斯理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一所相當出名的Liberal Arts University,《福布斯》2012年全美頂尖大學排名21,現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為該校畢業生)的一個電話,邀請他到訪學校並為他設計 了行程。受到衞斯理大學的重視,加上受美麗的校園所感染,西蒙斯也申請了衞斯理,但後來衞斯理卻沒有取錄他。「我是命中注定要來MIT的」──西蒙斯是這 樣地描述他的抉擇。

臥虎藏龍的MIT

西蒙斯在1955年入讀MIT,第一年就選修了一科研究生科目(graduate course)。西蒙斯戲稱:「這科目是聲明沒有pre-requisite的」。三年後他取得學士學位,在MIT修讀一年的研究院後,便轉到加州柏克萊大學攻讀數學博士。

本 欄的讀者可能記得,另外一位從事量化交易的怪傑索普(Edward Thorp)在1959至1961年於MIT任教,他和西蒙斯都在MIT留下軌迹,表面看來是並沒有碰頭的機會,但有趣的是:另一位被稱為「訊息論之父」 的數學家夏農(Claude Elwood Shannon)於1956年回到MIT出任endowed professor,根據Fortune's Formula(台灣平安文化譯作《天才數學家的秘密賭局》)一書透露,夏農經常在周末與索普一同去拉斯維加斯,利用「凱莉公式」(Kelly Formula)玩輪盤和二十一點。另一方面,夏農和西蒙斯在MIT則是同期人物,西蒙斯有沒有上過夏農的課,不得而知。

但有趣的是:當西 蒙斯在MIT就讀時,他屬於「狂讀、狂玩」(worked hard, played hard)的一群,與數位數學好友於深夜時分開其撲克賭局(poker game),凌晨1時赴小店消夜後再挑燈夜讀 。《天才數學家的秘密賭局》肯定也適用於描寫西蒙斯的大學生活。

西蒙斯、夏農及索普這三位差不多同期的MIT怪傑,他們都是天才橫溢的數學高手,但同時又對賭局發生濃厚的興趣,所為何事?

西 蒙斯以下的一段說話,可為上述現象作一詮釋:「對美的追求,是一個極大的原動力。我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說是有美的成分。創立一所公司及買賣債券,何美之有? 但如果你是第一個把東西做對的人,你會感覺良好,正如解决了一個數學難題一樣快樂。」看來這三位怪傑對賭局及炒賣發生興趣,是因為一方面他們不嫌世俗,另 一方面他們利用這些來檢驗數學模型的準確性。

西蒙斯對和他一起在MIT讀書的男孩子們是推崇備至的,他覺得他們非常聰明,因為他們經常在玩撲克的時候贏了西蒙斯。另外,一些年長的教授,穿着得如孩子一樣,和學生們圍着桌子,忙着討論數學工作,也令西蒙斯覺得對數學的探索是世界上最過癮的一回事。

24歲任哈佛教授

在加州大學攻讀博士的西蒙斯,選了一個非常難的題目來做論文,他的導師有點不以為然,認為題材過深,但西蒙斯只用了少於兩年的時間便解決了這個難題,24歲就出任哈佛大學數學系教授。

1964 年,西蒙斯進入美國國防部屬下的國防分析學院(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is)做事,該學院給予西蒙斯很優厚的條件,高薪之外,又容許他用一半時間做自己的研究,只要花一半時間做機構指定的工作便可。這段期間,他 的數學研究進展得非常順利,但後來因在報章發表與老闆相左的反戰言論,而被老闆終止合約。

見一事,長一智,西蒙斯深明「話事權」的重要性, 於是在1968年他毅然接受紐約州立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聘請,出任數學系主任(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同期也在該校任教,並曾與西蒙斯同時接受電視台訪問)。在石溪大學的八年,西蒙斯的研 究更上了一個台階,於1974年,他和數學家陳省身發表了著名的Chern-Simon theory,並於1976年獲得美國數學學會頒發的維布倫獎(Oswald Veblen Prize)。

在接受石溪大學的聘請前,西蒙 斯就請教過他的老師。老師對他的忠告是:「加入石溪大學可以,但做系主任卻不必,煩重的行政工作對數學研究是一個負累」。這位老師回憶舊事時補充:「西蒙 斯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人,他當然沒有聽命於我的意見」。一方面對一塵不染的數學情有獨鍾,另一方面又願意接受管理庸俗事務的挑戰,正好是一個成功的量化基 金經理背後所要求的原動力。下文會介紹西蒙斯如何把雲端的數學拉回塵世,成為尖端的對沖基金經理。

楊良河博士為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學系副教授

林建為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學系榮譽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